發揮市場作用讓市場優化配置水資源
2011-07-29 09:44 分類:行業論文 來源:新華網
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和功能,是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徑。水資源的配置也不例外。
黑河,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從巍峨的祁連山奔騰而出,千百年來滋養著“金張掖”綠洲和內蒙古大草原,奔向美麗的天鵝湖——居延海。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氣候的變化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大,這條河流不堪重負,居延綠洲命懸于水,天鵝湖美麗不再。
新世紀初,一場著眼于流域綜合治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水權市場改革在黑河流經的張掖市拉開序幕。作為全國首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的這次探索在我國治水史上前所未有。在當地,“來多少用多少”的“大鍋水”體制開始被打破,并沖擊著傳統的用水觀念、用水方式、管水制度、用水結構,也在各種“陣痛”中催生著水市場。經過十年探索,這場改革不僅讓黑河流域失衡的生態初步恢復,東居延海連續多年碧波蕩漾,其深遠意義也啟發著人們以更為科學的眼光去看水、更為科學的方法去用水……
從“用大鍋水”到“用鍋分水”
6月下旬,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綠洲猶如一幅展開的畫卷,藍天白云,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片美麗的田園風光;微風吹過,一望無際的田野翻起陣陣波浪,散發出各種農作物的陣陣清香。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綠洲的命脈所在。但是,用“大鍋水”曾是張掖傳統的用水觀念。
位于黑河中游的張掖,擁有黑河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9%的國內生產總值,并且其年實際總用水量一度幾乎與地表水資源量相等。然而,這種“來多少水用多少水”的“大鍋水”觀念,卻讓下游的額濟納綠洲來水銳減,自20世紀中期開始生態迅速惡化,綠洲面積縮小了一半以上,西、東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戈壁沙漠面積則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成為影響我國北方的沙塵源地之一。
2000年,為解決黑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和生態失衡問題,國務院決定投資23.6億元,展開黑河應急治理,要求當黑河上游來水量達到正常年份的15.8億立方米時,六成水量分配給下游。這相當于張掖市減少了60萬畝耕地的用水量,直接影響著20多萬農民的生產生活,矛盾一下子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第一次分水,正值全市農業遭遇“卡脖子旱”,幾個基層水管部門“睜只眼閉只眼”讓農民打開了澆地的引水口。市上為此接連處分了5名干部,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地因工作原因處分干部最多的一次。
10年之后提起這一事件,張掖市水務局調水辦主任柳小龍仍感慨不已:分水是“硬任務”,保障農民生活也是“硬杠杠”,一個也不能“軟”。如何才能找到一條既能完成分水任務,又能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是張掖人面臨的一個難題。
黑河,我國第二大內陸河,從巍峨的祁連山奔騰而出,千百年來滋養著“金張掖”綠洲和內蒙古大草原,奔向美麗的天鵝湖——居延海。然而,隨著人口的增長、氣候的變化和經濟發展對水資源需求的不斷擴大,這條河流不堪重負,居延綠洲命懸于水,天鵝湖美麗不再。
新世紀初,一場著眼于流域綜合治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的水權市場改革在黑河流經的張掖市拉開序幕。作為全國首個節水型社會建設試點,張掖市的這次探索在我國治水史上前所未有。在當地,“來多少用多少”的“大鍋水”體制開始被打破,并沖擊著傳統的用水觀念、用水方式、管水制度、用水結構,也在各種“陣痛”中催生著水市場。經過十年探索,這場改革不僅讓黑河流域失衡的生態初步恢復,東居延海連續多年碧波蕩漾,其深遠意義也啟發著人們以更為科學的眼光去看水、更為科學的方法去用水……
從“用大鍋水”到“用鍋分水”
6月下旬,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的張掖綠洲猶如一幅展開的畫卷,藍天白云,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片美麗的田園風光;微風吹過,一望無際的田野翻起陣陣波浪,散發出各種農作物的陣陣清香。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綠洲的命脈所在。但是,用“大鍋水”曾是張掖傳統的用水觀念。
位于黑河中游的張掖,擁有黑河流域95%的耕地、91%的人口和89%的國內生產總值,并且其年實際總用水量一度幾乎與地表水資源量相等。然而,這種“來多少水用多少水”的“大鍋水”觀念,卻讓下游的額濟納綠洲來水銳減,自20世紀中期開始生態迅速惡化,綠洲面積縮小了一半以上,西、東居延海先后于1961年和1992年干涸,戈壁沙漠面積則增加了460多平方公里,成為影響我國北方的沙塵源地之一。
2000年,為解決黑河流域水資源緊缺和生態失衡問題,國務院決定投資23.6億元,展開黑河應急治理,要求當黑河上游來水量達到正常年份的15.8億立方米時,六成水量分配給下游。這相當于張掖市減少了60萬畝耕地的用水量,直接影響著20多萬農民的生產生活,矛盾一下子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
第一次分水,正值全市農業遭遇“卡脖子旱”,幾個基層水管部門“睜只眼閉只眼”讓農民打開了澆地的引水口。市上為此接連處分了5名干部,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當地因工作原因處分干部最多的一次。
10年之后提起這一事件,張掖市水務局調水辦主任柳小龍仍感慨不已:分水是“硬任務”,保障農民生活也是“硬杠杠”,一個也不能“軟”。如何才能找到一條既能完成分水任務,又能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路,是張掖人面臨的一個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