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2fu9d"><option id="2fu9d"><wbr id="2fu9d"></wbr></option></th>

    <th id="2fu9d"><option id="2fu9d"><acronym id="2fu9d"></acronym></option></th>
    <center id="2fu9d"><em id="2fu9d"><track id="2fu9d"></track></em></center>
      <code id="2fu9d"><em id="2fu9d"></em></code>

      1. 當前位置:資訊 > 政策法規 > 跨省區江河流域治理亟待國家立法保障

        跨省區江河流域治理亟待國家立法保障

        2011-07-20 09:06 分類:政策法規 來源:人民網

                    就在幾天前,廣東省廣州市在市委書記、市長帶領下,組織了一次由2000多人參與的橫渡珠江活動,靠珠江水哺育的廣州市民在欣慰這條母親河水質有了很大改善的同時,仍然為它時好時差的水質狀況擔憂。

          今天,廣東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在粵的全國人大代表開展水污染防治調研活動。面對全省人民十分關注的珠江水污染治理問題,許多人大代表及專家在充分肯定廣東省有關部門在珠江治污取得重大成果的同時,呼吁加快國家層面的立法,解決下游地區對上游地區、開發地區對保護地區、受益地區對受損地區的利益補償等問題的相關法律機制,有效解決我國對跨省(區、市)江河流域的水污染綜合整治問題。

          記者了解到,從2002年開始,廣東省全面實施珠江綜合整治和治污保潔兩大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2010年,珠江流域已開展河涌及環境綜合整治960多項;珠江流域各市完成了禁養區的養殖場清理,規?;B殖基本實現廢水達標排放;完成了沿江違章建筑物和垃圾堆放場、煤場的清理、整頓和臨江采石場的關閉、復綠工作。

          在從區域流域整體出發,強化水污染綜合防治方面,廣東省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近年來,廣東省改變過去各自為政、單一控制的污染治理模式,轉向流域整體、綜合防治。2002年廣東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強珠江整治工作的決定,成立了以分管副省長為組長,由流域13個地級以上市分管副市長和省直15個部門主要負責人組成的珠江綜合整治工作聯席會議,將珠江整治工作納人了政府任期環保目標責任制,層層簽訂責任狀,把任務分解落實到有關部門和人員,形成上下聯動、部門齊抓共管的局面,做到了責任、措施、投入到位,有效改善了珠江水質。

          “水是流動的,江河整治必須形成上下游合力。”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陳敏指出,近年來,廣東省以珠江綜合整治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為抓手,全面啟動了重點區域、流域的水污染治理工程。珠江綜合整治完成投資555億元,開展水污染治理工程近千項,治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珠江水質依然難以得到根本的改善。

          “廣東這些年為了珠江污染整治,花了很大力氣,如關停了一些污染嚴重的企業、養殖場等項目。但有些企業、養殖場等搬到了珠江上游的鄰近省,直接從上游排污,對珠江水域危害更大,但廣東的相關執法部門又不能跨省執法。”廣東省水利廳副廳長林旭鈿面對相關法律的滯后,表現出無奈。

          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副廳長李暉亦指出,廣東地處珠江流域的中下游,每年有超過2000億立方米水量從鄰省入境,遠大于本地水資源量。因此,除了自身加大污染防治的力度外,上游的優質來水對維持轄區乃至港澳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保障飲用水安全至關重要。建議國家加強跨省區流域協調管理,建立跨行政區交界斷面水質達標管理、水環境安全保障和預警,以及跨行政區污染事故的應急協調處理等機制,協調解決跨地區重大環境問題,促進全流域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科技廳廳長李興華亦提出了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李興華指出,廣東省地處珠江流域的中下游,過境水資源量占總水資源量的比重較高,上游地區來水水質如何對廣東省水環境質量影響深刻,建議從國家層面,探討建立流域生態補償機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解決生態補償的法律地位,明確有關稅收、財政轉移支付和補償資金籌集、調配、運作和管理等政策方面的問題,依法制定環境保護規劃和資源綜合利用規劃,明確流域上下游地區責任、權利、義務和利益,規范各類開發、保護行為,建立流域資源共享、生態共保、經濟共贏的管理機制。

        上一篇:重慶:47項目因環評被緩批涉及總投資19億元

        下一篇:10年投1472億元 “三位一體”綜合治理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