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水務局:今年引黃入京無望 周邊省市調水
2011-05-27 09:26 分類:國內資訊 來源:千龍網
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畢小剛昨日就北京水資源短缺、地下水位迅速下降及南水北調工程等問題回答了記者提問。
最近有媒體報道,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對于這一說法,畢小剛表示,人均水資源量隨季節、年份、降雨量、人口變化而變化,具有不可預見性和極端不穩定性,是動態數值,是否僅為國際警戒線的1/10,也要視對比的時期和對象而定。
“按照北京市目前1961萬常住人口來計算,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應該在120立方米左右,但這一數字也許在今年雨季到來后就會變化。”畢小剛說。
但他強調,現階段北京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不爭的事實,保障水資源安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大再生水使用力度、優化水資源配置,勢在必行。
“今年將繼續與周邊省市加強區域合作,爭取為北京調集更多的水資源。”畢小剛表示,經過前段時期工作,目前已與周邊省市初步達成協議,將繼續通過調水來彌補北京水資源不足。但他未透露具體調水量。
據介紹,北京市已與周邊省市簽署了退稻還旱協議,將拿出資金支援水源地,特別是地處上游的河北省,用來調整產業機構、退稻還旱,并保證農民收益逐年遞增。
“從近些年的成果看,這種經濟合作、互利互惠的工作機制效果明顯,并且受到當地老百姓歡迎,2008年開始的三年合作計劃延長至今年,目的是為北京提供更多水資源。”畢小剛說。
此前媒體報道,“引黃濟京”工程預計每年調入3億立方水,2014年前,北京每年將境外調水4-6億立方米。
畢小剛對于今年將要啟動“引黃濟京”工程這一說法給予否認。畢小剛透露,今年有望引黃河水入京與實際工作進展不符,目前僅僅處于技術準備和研究階段,談及何時啟動為時尚早。
有專家指出,即便南水北調工程2014年進京后每年可提供10億立方米水源,隨著北京人口規模的膨脹,也難以緩解北京嚴重缺水的局面。畢小剛則表示,這10億立方米水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北京供水矛盾,供水安全系數也會大幅提高。
他同時指出,在南水北調引長江水入京后,同樣需要進一步研究開源節流的新辦法,繼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究治水新技術,探討如何更好的節約用水、保護水源。
地下水既是水資源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生態環境的組成要素。有學者指出,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地下水的埋深(從地面到地下水位的距離)已達24.9米,自1999年以來地下水已虧空60多億噸,北京地下水源形勢令人擔憂。
“超采地下水對于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但從北京目前情況看,地下水超采跟地面下沉處于可控狀態,在可預測范圍內。”畢小剛解釋說,北京土壤結構相對較好,地下水也有補給渠道,特別是淺層地下水補給快速,遇到豐水年可以迅速補給。
畢小剛表示,在持續干旱年份超采地下水以彌補地表水不足,是各國各地區常見的水資源使用方式。而從長遠來看,2014年南水北調工程引水入京后,將對于緩解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會有很大幫助。
為限制高耗水企業擴張,北京市已經停止審批高檔洗浴業項目。畢小剛透露,同時還會嚴格管理滑雪場、高爾夫球場的用水情況,對總用水量實行總量控制,規范再生水使用,而高耗水項目審查也將更為嚴格。
正在向北京市各委辦局征求意見的新北京市節水辦法規定:市政雜用以及景觀、高爾夫球場、滑雪場、洗車應當使用再生水;純凈水生產、洗車、洗浴等用水行業在未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意見時,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工商許可手續。
最近有媒體報道,北京市人均水資源量已降至100立方米,大大低于國際公認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線。對于這一說法,畢小剛表示,人均水資源量隨季節、年份、降雨量、人口變化而變化,具有不可預見性和極端不穩定性,是動態數值,是否僅為國際警戒線的1/10,也要視對比的時期和對象而定。
“按照北京市目前1961萬常住人口來計算,北京的人均水資源量應該在120立方米左右,但這一數字也許在今年雨季到來后就會變化。”畢小剛說。
但他強調,現階段北京水資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是不爭的事實,保障水資源安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加大再生水使用力度、優化水資源配置,勢在必行。
“今年將繼續與周邊省市加強區域合作,爭取為北京調集更多的水資源。”畢小剛表示,經過前段時期工作,目前已與周邊省市初步達成協議,將繼續通過調水來彌補北京水資源不足。但他未透露具體調水量。
據介紹,北京市已與周邊省市簽署了退稻還旱協議,將拿出資金支援水源地,特別是地處上游的河北省,用來調整產業機構、退稻還旱,并保證農民收益逐年遞增。
“從近些年的成果看,這種經濟合作、互利互惠的工作機制效果明顯,并且受到當地老百姓歡迎,2008年開始的三年合作計劃延長至今年,目的是為北京提供更多水資源。”畢小剛說。
此前媒體報道,“引黃濟京”工程預計每年調入3億立方水,2014年前,北京每年將境外調水4-6億立方米。
畢小剛對于今年將要啟動“引黃濟京”工程這一說法給予否認。畢小剛透露,今年有望引黃河水入京與實際工作進展不符,目前僅僅處于技術準備和研究階段,談及何時啟動為時尚早。
有專家指出,即便南水北調工程2014年進京后每年可提供10億立方米水源,隨著北京人口規模的膨脹,也難以緩解北京嚴重缺水的局面。畢小剛則表示,這10億立方米水資源將在很大程度上緩解北京供水矛盾,供水安全系數也會大幅提高。
他同時指出,在南水北調引長江水入京后,同樣需要進一步研究開源節流的新辦法,繼續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研究治水新技術,探討如何更好的節約用水、保護水源。
地下水既是水資源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生態環境的組成要素。有學者指出,截至2010年年底,北京地下水的埋深(從地面到地下水位的距離)已達24.9米,自1999年以來地下水已虧空60多億噸,北京地下水源形勢令人擔憂。
“超采地下水對于生態環境有一定影響,但從北京目前情況看,地下水超采跟地面下沉處于可控狀態,在可預測范圍內。”畢小剛解釋說,北京土壤結構相對較好,地下水也有補給渠道,特別是淺層地下水補給快速,遇到豐水年可以迅速補給。
畢小剛表示,在持續干旱年份超采地下水以彌補地表水不足,是各國各地區常見的水資源使用方式。而從長遠來看,2014年南水北調工程引水入京后,將對于緩解北京地下水位下降會有很大幫助。
為限制高耗水企業擴張,北京市已經停止審批高檔洗浴業項目。畢小剛透露,同時還會嚴格管理滑雪場、高爾夫球場的用水情況,對總用水量實行總量控制,規范再生水使用,而高耗水項目審查也將更為嚴格。
正在向北京市各委辦局征求意見的新北京市節水辦法規定:市政雜用以及景觀、高爾夫球場、滑雪場、洗車應當使用再生水;純凈水生產、洗車、洗浴等用水行業在未取得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核意見時,工商行政主管部門不予辦理工商許可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