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2fu9d"><option id="2fu9d"><wbr id="2fu9d"></wbr></option></th>

    <th id="2fu9d"><option id="2fu9d"><acronym id="2fu9d"></acronym></option></th>
    <center id="2fu9d"><em id="2fu9d"><track id="2fu9d"></track></em></center>
      <code id="2fu9d"><em id="2fu9d"></em></code>

      1. 當前位置:資訊 > 國內資訊 > 水利:戰略性基礎支撐

        水利:戰略性基礎支撐

        2011-02-18 09:49 分類:國內資訊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日前公布的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對新形勢下水資源的重要性和水利的戰略定位進行了全新的闡述: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統,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戰略性。加快水利改革發展,不僅事關農業農村發展,而且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不僅關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糧食安全,而且關系到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
          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依然是現階段我國的突出水情,也是我國將要長期面臨的基本國情。近期我國冬麥產區旱情的加重,更凸顯了水資源的重要。
          又是一場大旱!
          去冬以來,我國冬麥產區雨雪嚴重偏少,旱情發展迅猛。旱情高峰時,作物受旱面積達到1.12億畝,有272萬人、284萬頭大牲畜因旱發生飲水困難。
          干旱!缺水!嚴重的旱情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愈發凸顯出我國現階段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的突出水情。隨著人口的增加、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水資源供給和水生態環境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水資源短缺問題日益突出,水資源、水環境對經濟社會發展的約束不斷強化,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報告稱:全球正面臨“水破產”危機,水有可能會“比石油還昂貴”。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5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將超過40個
          2009年1月30日,瑞士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年會發布的一個報告說:全球正面臨“水破產”危機,今后20年內,人類爭奪水資源的競賽將愈演愈烈……而且水有可能會“比石油還昂貴”。
          有人說,21世紀以后國際上的很多戰爭都會因爭奪水資源而引發,現在看來這絕不是危言聳聽。事實上,部分地區國家之間的爭端和戰爭,很多與水資源密切相關。
          從外太空看,地球是個藍色的星球,地球表面三分之二被水覆蓋。但地球淡水資源不僅短缺且地區分布極不平衡。全世界約40%的人面臨淡水不足問題,其中約3億人生活在極度缺水狀態中。
          中國科學院院士、水文水資源專家劉昌明告訴記者,地球水資源總量雖然很大,但其中97.5%是海水,淡水僅占2.5%,而在這有限的淡水資源中,90%是人類難以企及的南北兩極冰蓋、冰川、冰雪。此外,還有一定比例的深層地下淡水資源很難被利用。因此,人類目前能夠利用的淡水資源相當有限,只占全球水資源總量的0.26%。
          幾千年來,人類將水視為取之不盡的免費商品,從整體上看沒有出現過全球性的水資源問題。只是到了人類社會實現工業化之后,全球水資源才面臨日趨減少的壓力。全球用水量在上個世紀增加了7倍,其中工業用水量增加了20倍。特別是近幾十年來,全球用水量每年都以4%—8%的速度遞增,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數據顯示,按當前的水資源消耗模式繼續下去,到2025年,全世界將有35億人口缺水,涉及的國家和地區將超過40個。
          水危機帶來的負面影響觸目驚心。首先,缺水將制約經濟發展。農業用水約占全球淡水用量的70%,水資源短缺會阻礙農業發展,危及世界的糧食供應。工業用水約占全球淡水用量的20%,缺水會導致工業停產限產。此外,水資源危機帶來的生態系統惡化和生物多樣性破壞,將嚴重威脅人類生存。同時,水危機也威脅著世界和平,圍繞水的爭奪很可能會成為地區或全球性沖突的潛在根源和戰爭爆發的導火索。
          這看似普通的水正在成為寶貴的稀缺資源。導致水危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氣候變化、森林植被減少、人口增長、水污染日益嚴重、水資源浪費,以及水資源開發與管理不善等。據聯合國有關機構的統計,全世界每年傾倒入江河湖海中的有毒物質達到上千萬噸,全球約十分之一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我國干旱缺水嚴重,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
          生活在北京的年輕人可能很難想象,從前的北京是一座不缺水的城市。如今干涸的永定河、潮白河等幾大水系曾經波光粼粼。而就在去年,北京市水務局啟動了永定河及周邊環境的治理工程,目標是把永定河變成一條有水的河。
          同樣,在多少人的記憶中,昔日游魚戲水的池塘,如今竟變成了黑黝黝的一池臭水。
          缺水的北京和無法游泳的池塘折射出了我國水資源問題現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一些地區不考慮水資源和水環境的承載能力,盲目、肆意發展,造成了當下“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惡果。
          這是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我國是一個干旱缺水嚴重的國家,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10位。人均可利用水資源量僅為900立方米,并且分布極不均衡。我國600多個城市中,400多個城市存在供水不足問題,其中比較嚴重的缺水城市達110個,全國城市缺水總量為60億立方米。由于過量抽取地下水,目前全國已有70多個城市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沉降面積已達6.4萬平方公里。由于地面沉降,華北一些地區地下水循環系統平衡遭到破壞,地下水質惡化。
          “水資源短缺問題越來越突出,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制約因素,影響到了國家的供水安全和糧食安全。”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水利科學研究院院長張建云說:“我國北方本身缺水嚴重,華北地區人均水資源量僅為335立方米,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水資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銳,特別是近十多年的連續少雨,有監測顯示,海河流域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降水量比多年平均減少約10%,再加上水污染導致的水質性缺水,北方的水資源短缺問題變得更加突出。在我國南方,雖然降水比較充沛,但是由于水利工程薄弱,水資源調蓄能力低,工程性缺水問題在山丘區十分突出,去年發生的西南五省大旱就是由于工程蓄水設施薄弱引起的嚴重旱災。”
          “當前,我國正面臨人口增長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及其擠占生態用水的三重壓力,水資源的珍稀性更為凸現。”劉昌明說:2007年夏天暴發的太湖藍藻生態危害,近年來呈現明顯加劇態勢的干旱災害,以及一些地方的水源地突發性污染事件,再一次警示我們,必須要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盡管我國供水量從1980年的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億立方米,但目前總缺水量達400億立方米左右,實施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迫在眉睫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我國用水需求不斷增加,盡管供水量從1980年的4437億立方米增加到2009年的5965億立方米,但目前全國總的缺水量在400億立方米左右。未來一個時期,由于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的實施和區域發展戰略的推進,工業、生活和農業用水的需求仍將會有一定幅度的增加。“而隨著全國人口峰值的到來,人均水資源量還會進一步下降,加之全球氣候變化的不利影響,在可預見的時期內,水資源供需矛盾將進一步加劇。”水利部水資源司司長孫雪濤對此不無擔憂:“全面加強水資源管理,建設節水型社會是抑制用水需求,實現水資源供需平衡的主要途徑。”
          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需求過大帶來的缺水問題、開發過度導致的水生態退化問題、排污超量引發的水環境污染問題。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明確提出將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
          “這是水利改革與發展的一次重大制度創新。”孫雪濤說:“實行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首先是要劃定‘三條紅線’,即水資源開發利用總量控制紅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三條紅線’既是對經濟社會系統取水、用水和排水等行為的約束,也是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的管理目標。在此基礎上,建立用水總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才能將最嚴格的水資源管理制度落到實處。” 
          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到2020年,全國年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萬元國內生產總值和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明顯降低,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明顯改善,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
          為達到這一目標,建立起水資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體系,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水資源研究所所長王浩認為,重點應當開展三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化流域水循環和水資源規劃基礎工作。建立“自然—社會”二元水循環基礎理論和認知模式,開展自然水循環與水資源演變機理和規律的研究。二是強化水資源配置與總量控制管理。三是推進需水管理和節水型社會建設。

        上一篇:奮力推進水利改革發展新跨越

        下一篇:瑞安市水利局全面部署湖嶺片區河道采砂整治工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