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資源開發利用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要
2010-12-13 14:47 分類:國內資訊 來源:新民網
灌區建設改造初步建成水庫塘壩灌區、河湖灌區、機電井灌區、引黃灌區四大灌溉體系,設計灌溉面積達1.7億畝,實灌面積由20世紀50年代的不足1500萬畝,增加到目前的近1億畝,萬畝以上灌區共有600處。水庫塘壩灌區主要分布在山丘區,其中淠史杭灌區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有效灌溉面積約1000萬畝;河湖灌區主要分布于淮河及沂沭泗河中下游平原區,其中茨淮新河灌區有效灌溉面積為165萬畝;機電井灌區主要分布于淮河以北廣大平原區,建有配套機電井113萬眼,有效灌溉面積達到4500萬畝;引黃灌區分布于豫東、魯西南黃河以南地區,建成三義寨等大型引黃灌區13處。近年來實施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工程,使灌溉面積得到恢復擴大,用水效率和效益明顯提高。灌區建設與改造極大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農業生產結構不斷優化,糧食產量大幅增加。
城鄉供水已建成蓄、引、提水等各類供水工程,設計年供水能力達823億立方米,是新中國成立初期的9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基本是向農業供水,發展到向農業、工業、城鄉生活和生態供水。以2009年為例,流域總用水量572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用水377億立方米,林牧漁畜業用水43億立方米,居民生活用水50億立方米,工業及城鎮公共用水96億立方米,生態環境用水6億立方米。
農村飲水安全堅持把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作為改善民生的一項重要內容,編制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規劃,加強了農村飲用水水源地建設與管理,建立了多元化投入機制,完善了飲用水源地質量安全保障機制和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制度,啟動實施飲水解困工程和飲水安全工程,極大改善了農村居民飲水條件。到2009年,淮河流域已解決2089萬人的飲水困難或安全問題,農村飲水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調水工程從20世紀60年代初開始興建的江水北調工程,現狀引水能力達1100立方米每秒,已建成的江都水利樞紐,設計抽水能力400立方米每秒,經9級提水北上可送入南四湖下級湖,還可抽排里下河地區澇水。20世紀90年代興建了245公里的通榆河中段工程,引長江水100立方米每秒,對改造蘇北東部低產田,開墾濱海灘涂起到了重要作用。建成泰州引江河工程,可引300立方米每秒的長江水到蘇北里下河地區。豫東、魯西南興建的引黃工程每年引黃20億30億立方米。備受關注的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于2002年、2003年相繼開工建設,工程建成后,不僅能有效緩解北京、天津等華北地區缺水現狀,并將進一步提高淮河流域水資源配置能力。引江濟淮工程前期工作正在進行之中。
水電建設淮河流域水能資源主要分布在支流上游、中游山丘區,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為81.6萬千瓦。截至2005年底,已建和在建的小水電站裝機容量為53.5萬千瓦,占水能資源技術可開發量的一半以上,年發電量15億千瓦時。小水電的建設和發展,緩解了大電網難以顧及的偏遠山區用電困難,促進了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內河航運已形成以京杭大運河和淮河干流為架構的內河航道體系,在煤炭、建材等大宗貨物運輸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截至2002年底,流域航道通航里程1.7萬公里,其中三級及以上航道1211公里;截至2005年底,全流域已有各類港口碼頭及裝卸點近2000個,貨物年吞吐量2.67億噸;年貨運總量達2億噸,貨物周轉量400億噸公里。年貨運量比新中國成立初期增加20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