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若干經濟措施淺議
2010-05-11 11:03 分類:政策法規 來源:水信息網
論文摘要:基于我國水資源的現狀,通過對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進行分析,聯系水資源中的經濟因素.從經濟角度分析水環境存在的問題和原因,并以水資源的經濟屬性為突破口,提出了若干相關的經濟對策.包括科學水價體系、水資源外部成本內部化、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虛擬水控制手段等幾大方面,以期能為我國水資源問題的解決提供一定的理論分析依據。
一、水資源與社會經濟相互作用的關系
水資源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物質基礎,而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需水量將大大增加。水資源問題正是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出現的。人類社會在不斷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工業革命的發生極大地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以至于工業化大生產排出的大量污水、廢水超過了水資源再生的能力,從而造成了水環境的惡化;而水環境的惡化又造成水資源短缺,進而成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之一。所以,水資源問題與經濟社會之間是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聯動關系。正是這種聯動關系,要求傳統水資源概念向現代水資源、可持續利用水資源等概念轉變,并以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支持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水資源的最佳配置,保護水資源是確保我國經濟建設具有良好物質環境、實現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同時,經濟的發展又為水資源保護提供了技術、經濟的保障和支持,使水資源能夠更好地為經濟發展服務。因此,經濟發展必須與水資源保護相協調,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建設節水型社會需要注意的若干經濟措施
1.賦予水以價值,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
建立科學的水價體系,是利用市場機制解決當前國內水資源問題的首要舉措。水資源的供需關系本來就是一種市場經濟關系,而水價正是調節這種關系的杠桿。提高水價可以促進工農業和生活的全面節水,節水投入限度和調水決策等則依靠水價來調節。當然,水價調整后應科學合理地分配,做到了科學分配,水價機制才能形成良性循環,政府才盡到經濟調控責任。同時,在實施中還要考慮到農民、企業和居民的承受能力。所以,科學的水價體系是經濟良性循環的重要保證,也是合理利用水資源的調節器。
2.使節水資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水資源的外部成本內部化是科學水價體系實施的重要輔助經濟措施。經濟學觀點認為,水資源在市場競爭中,水價機制將自動配置水資源以達到“帕累托最優狀態”。但是水價并不能反映市場主體作出決策時所需的全部信息,由此產生了水資源的外部性。針對這種外部性導致的水資源市場的失效,很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解決方法:①福利經濟學家庇古提出了征稅(或補貼)的主張,他認為,為了使整個社會的總經濟福利最大化,任何行動的邊際社會收益與此行動造成的邊際社會成本之間的任一背離都應被消除,這就是黃金法則。因此,他提出兩種方法來矯正這種背離,即稅收和政府補貼。②產權經濟學家科斯則認為外部性之所以產生是因為產權沒有界定清楚,如果把產權主體的責任和權利邊界劃分清楚,就不存在所謂的外部性??扑苟ɡ淼暮唵伪硎鰹椋喝绻灰壮杀镜扔诹?,那么權利初始界定條件下的自愿交易總可以達到資源的最佳配置(產權最大化)。因此,提出了通過明確界定產權將外部性內部化,再通過市場進行自愿交易的解決辦法,即提出了所謂的水權交換機制:研究水權理論和可操作性的交換機制,通過市場交換,來實現水資源的有效分配。
3.實現考慮“水資源”的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是基于市場經濟和宏觀調控相結合的水資源經濟管理措施。當前國際上通用的兩種宏觀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物質產品平衡表體系(MPs)和國民賬戶體系(SNA)均沒有把自然資源(包括水資源)的核算納入其中,只是注重經濟產值和增長速度,而并不反映資源的耗減,從而使得核算體系建立在“資源無限,任意取用”的基礎上,以至于GDP的虛幻增長與自然資源的持久減少并存,形成所謂的“資源空心化”現象。因此,必須將水資源核算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之成為“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需要建立水資源等自然資源在內的實物賬戶和價值賬戶,這樣可以明晰水資源的盈虧、供水與用水的輕重緩急、節水與浪費水的效益差異,并可指導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但是,在實施過程中需要考慮水資源的兩個特性,以便使水資源核算既與其他資源核算有機結合,又能突出水資源自身核算的特性。①資源的區域性:不同地區水量差別很大,很難進行區域資源利用的調劑,而且水資源利用與人口密度、經濟結構、經濟發展水平等有關,因此,該特點要求在實施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時應該盡量劃小核算區域的范圍。②水資源的流動性: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間相互滲透,因此,該特點要求進行實物量核算時應準確估算出重復計算的水量。
4.建立經濟約束機制和經濟激勵機制等相應法律法規建立相應經濟約束與激勵法規是實現利用經濟杠桿調控水資源利用的經濟制約措施。拉動經濟杠桿,建立節水型經濟激勵機制,包括補償獎勵機制,國家或政府根據節水的實際情況,給予供水單位適當的補償獎勵,對節水產品予以政策上傾斜等;懲罰獎勵機制,對于完成節水指標的用戶給予適當的獎勵,對于沒有完成的用戶,給予適當的懲罰,獎勵與懲罰相結合。與此同時,在具體法律法規上,應進一步修訂完善《水法》《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加快對水資源保護配套法律的制定,強化執法力度,開展多種形式的執法監督,特別是一些有影響的違法案件,要公開處理,嚴厲打擊,教育民眾。
5.引入“虛擬水”概念,面向國際市場,開展“水資源貿易”開展“水資源貿易”是解決國際市場水資源合理配置問題的重要經濟手段。對于國際市場,由于水資源運輸的不經濟性,開展水資源直接貿易存在一定困難,可以通過間接的辦法來實現。這里我們需要引入“虛擬水”概念。在貿易過程中,多出口消耗水量小的產品,多進口消耗水量大的產品,通過這種方式,便可以達到水資源的國際貿易目的。
6.倡導循環型經濟模式,樹立“經濟一生態水資源互利型”價值觀“經濟一生態水資源互利型”價值觀是解決水資源危機的經濟意識形態措施。發展循環型經濟,是21世紀人類社會的兩大趨勢之一。它要求以人與資源環境和諧的方式利用自然資源和環境容量。3R(指減量化、再使用、再循環)是循環型經濟賴以建立的行為原則,只有將3R理念在水資源利用中予以貫徹,才能開創經濟一生態水資源雙贏局面。
減量化原則:要求用較少的水資源投入達到既定的生產、生活目的,進而從社會經濟的源頭就注意節約水資源和減少水污染,類似社會中的“水保產業”。再使用原則:要求經過一次使用的水再次轉入使用,提高利用率,即所謂的“中水系統”思想。再循環原則:將不能再利用的廢水、污水重新通過自然凈化或者人工凈化,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水資源,比如污水處理回用系統、污水資源化措施等均為該理念下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