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綱要:堅決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戰役
2016-04-25 13:48 分類:國內資訊 來源:中國環境報
近日,“十三五”規劃綱要首次明確提出“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核心目標,主要考慮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和土壤污染防治,為綠色發展繪就了藍圖。下一步,就是要真抓實干,把一系列部署落到實處。
在“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第七場報告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對“十三五”要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進行了闡述。概括來說,就是要緊緊抓住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動力,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由總量控制轉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十三五”的環境治理路線圖應該相應做出調整。
陳吉寧在報告中指出,環境質量改善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目標,也是評判環境保護工作的最終標尺。“十三五”我們將把以環境質量為核心貫穿到環境保護工作的各個方面,硬碰硬,實打實,抓出一批實實在在的環境治理成果,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真切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是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要以三大行動計劃為核心,做深做細做實環境質量管理,切實把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變成操作性強的“施工圖”。
要深入落實《水十條》,狠抓飲用水安全保障,督促指導各地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的監管,全面公開飲水安全相關信息。在確保“好水”不能變差的同時,大力治理“差水”,督促地方政府解決城市黑臭水體等問題。
要落實好《大氣十條》,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去產能、加強散煤和機動車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等方面強化大氣污染防治。
據悉,醞釀已久的《土十條》也即將出臺。針對土壤污染治理,環保部門將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并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重點著力于農用地分類與建設用地準入的管理。在此基礎上,開展未污染土壤的保護、污染源監管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十三五”規劃綱要專門提出了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涉及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治理、土壤環境治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6個方面。這些工程主要針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薄弱環節,通過加快實施這一系列重點工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環境質量改善。
全國水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會剛剛結束,與會者實地體驗了浙江“五水共治”帶來的環境蛻變和經濟發展。在浙江,“五水共治”被比喻為5個手指,而治污水是最粗的大拇指,因為百姓對污水的感官最直接、最深惡痛絕。治好了污水,百姓的大拇指才能豎起來。
“要重點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要素‘好壞兩頭’的環境質量改善工作,通過抓兩頭、帶中間。”吳舜澤認為,環境治理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久久為功,更要集中力量解決若干彰顯力度和成效的攻堅戰,解決“刺兒頭”性質的問題,讓公眾享有環境質量改善的獲得感。因為百姓眼中的環境質量改善可能不全是監測數據的變化,而是身邊小河的變化、霧霾天氣的減少。
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是繼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之后,中央提出的第三個最嚴格的制度。
陳吉寧在報告中說,“最嚴格”體現了從源頭、全過程和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來加強環境保護的新思路。保護環境的治本之策是源頭嚴防,關鍵所在是過程嚴管,根本保障是后果嚴懲。
在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中,環境法治制度處于基礎地位。去年1月1日開始,新環保法開始實施,對企業形成震懾作用。陳吉寧在報告中指出,將持續加大執法力度,通過5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守法新常態。今年將繼續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全面落實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堅持督政與督企并舉、嚴打違法與規范執法并重,提高執法效能。
吳舜澤認為,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好督政和督企兩條制度鏈條很重要,這有利于形成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和長效機制,是需要改革創新、加快完善的“治本”之策,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時,一定要實現源頭預防和制度建設的突破。“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同時并行、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兩大核心任務。
在“展望十三五”系列報告第七場報告會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對“十三五”要著力推進的重點工作進行了闡述。概括來說,就是要緊緊抓住改善環境質量這個核心,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為動力,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推進主要污染物減排,嚴密防控環境風險,不斷提高環境管理系統化、科學化、法治化、精細化和信息化水平,加快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確保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
打好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
“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的目標。由總量控制轉為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是黨中央的重大決策部署,“十三五”的環境治理路線圖應該相應做出調整。
陳吉寧在報告中指出,環境質量改善是生態環境保護的根本目標,也是評判環境保護工作的最終標尺。“十三五”我們將把以環境質量為核心貫穿到環境保護工作的各個方面,硬碰硬,實打實,抓出一批實實在在的環境治理成果,讓人民群眾看得見、摸得著、能受益,真切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改善,增強獲得感和幸福感。
當前,打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是環境保護的重點工作。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吳舜澤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要以三大行動計劃為核心,做深做細做實環境質量管理,切實把大氣、水、土壤三大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變成操作性強的“施工圖”。
要深入落實《水十條》,狠抓飲用水安全保障,督促指導各地實施從水源到水龍頭全過程的監管,全面公開飲水安全相關信息。在確保“好水”不能變差的同時,大力治理“差水”,督促地方政府解決城市黑臭水體等問題。
要落實好《大氣十條》,從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去產能、加強散煤和機動車治理、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等方面強化大氣污染防治。
據悉,醞釀已久的《土十條》也即將出臺。針對土壤污染治理,環保部門將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并建立健全法規標準,重點著力于農用地分類與建設用地準入的管理。在此基礎上,開展未污染土壤的保護、污染源監管和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
“十三五”規劃綱要專門提出了環境治理保護重點工程,涉及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大氣環境治理、水環境治理、土壤環境治理、危險廢物污染防治、核與輻射安全保障能力提升等6個方面。這些工程主要針對我國生態環境建設的薄弱環節,通過加快實施這一系列重點工程,加大環境治理力度,推動環境質量改善。
全國水環境綜合整治現場會剛剛結束,與會者實地體驗了浙江“五水共治”帶來的環境蛻變和經濟發展。在浙江,“五水共治”被比喻為5個手指,而治污水是最粗的大拇指,因為百姓對污水的感官最直接、最深惡痛絕。治好了污水,百姓的大拇指才能豎起來。
“要重點抓好大氣、水、土壤三大要素‘好壞兩頭’的環境質量改善工作,通過抓兩頭、帶中間。”吳舜澤認為,環境治理既要咬定青山不放松,堅持久久為功,更要集中力量解決若干彰顯力度和成效的攻堅戰,解決“刺兒頭”性質的問題,讓公眾享有環境質量改善的獲得感。因為百姓眼中的環境質量改善可能不全是監測數據的變化,而是身邊小河的變化、霧霾天氣的減少。
實施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
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是繼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最嚴格的水資源保護制度之后,中央提出的第三個最嚴格的制度。
陳吉寧在報告中說,“最嚴格”體現了從源頭、全過程和生產、流通、消費各環節來加強環境保護的新思路。保護環境的治本之策是源頭嚴防,關鍵所在是過程嚴管,根本保障是后果嚴懲。
在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體系中,環境法治制度處于基礎地位。去年1月1日開始,新環保法開始實施,對企業形成震懾作用。陳吉寧在報告中指出,將持續加大執法力度,通過5年左右時間初步形成守法新常態。今年將繼續開展新《環境保護法》實施年活動,全面落實新《大氣污染防治法》,堅持督政與督企并舉、嚴打違法與規范執法并重,提高執法效能。
吳舜澤認為,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建好督政和督企兩條制度鏈條很重要,這有利于形成綠色發展的內生機制和長效機制,是需要改革創新、加快完善的“治本”之策,在加大治理力度的同時,一定要實現源頭預防和制度建設的突破。“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治理修復和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同時并行、相互促進、缺一不可的兩大核心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