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造假,監而不管,國家重點污染物監控平臺小心變成“無牙老虎”
2015-07-03 09:28 分類:行業標準 來源:“大嘴分析”微信
《國家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及信息公開辦法(試行)》這個長長的名字,如同一把長長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自2014年開始懸在煤炭、鋼鐵、水泥、煤化工等工廠企業的頭頂——這意味著,自2014年起,國家指定的重點企業(以煤/鋼/水為主)必須在環保部門指定的網站上公開自己每個小時排放的廢氣或廢水中的污染物數據。而相關數據會在第一時間從企業傳輸到環保部門,同時向社會公開,讓企業違規排污無可遁形。
然而,國家環保部在本月對外通報了多家企業存在對在線環境數據造假的行為,無疑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行業人士之前的擔憂:造假行為將令數據平臺的效用大打折扣。
來自能源環保機構的朋友,在過去一年來對在線監測平臺上的數據進行了多番分析和調研,并授本媒體進行首發。大嘴君發現,若在線數據要真正推動環境執法,還存在諸多困境。
【難題一】在線數據超標,但執法無據可依?
這聽起來有點可笑:即便政府在線數據顯示某企業正在超標排放,但是,公眾不能拿著這些數據去環保局舉報,環保局也無法采納這些數據對企業處罰。
環保組織綠色和平的工作人員,曾就一些企業在線數據超標的情況向河北、江蘇、天津等地的環保部門進行過舉報。環保部門的答復均表示:目前暫時沒有這樣的法律依據,支持環保部門利用在線數據直接對企業的超標排放進行處罰。這也就是說,無論數據平臺的數據如何顯示,只有環保部門需要派人前往工廠進行現場采樣并檢測確認超標后,才可以依法進行處理。
對于奔波在一線、查糾企業違法排污的環境監察人員,實時更新的在線監測數據也僅僅只能作為參考。
“我日常的工作之一就是盯著各個重點監控企業的排放數據,挑出一些屢次超標的企業,不提前告知企業及地方環保局的情況下,前往突擊采樣檢查……工廠也不是隨便能進的,要一邊攔著保安,一邊沖到生產區……有時我們出示證件,保安都不一定讓進去。而即使進入廠區成功采樣了,若檢測結果為達標,便無法再追究之前的超標。”
——某位匿名的省環保廳監察人員
【難題二】缺乏統一規范的標準來確認超標?
實際上,目前只有南京和上海在利用在線數據執法方面有較為超前的實踐。
《南京市環境自動監測監控管理辦法》規定,連續二十四小時內廢氣排放濃度三次出現小時均值超標或者日均值超標,環保部門應認定其為超標排放,予以立案查處。
《上海市污染源自動監控設施運行監管和自動監測數據執法應用的規定》則說明,在一個統計時段內(半個月),大氣污染物自動監測數據小時均值達標率小于 95%,或者小時均值超標 50%以上的,或者連續 3 天以上出現小時均值超標 30%以上情形的,可按照相關規定予以處罰。
然而滿足上述限值的先決條件是,剔除“異常值”。而就目前環保NGO向地方環保部門的數十次舉報的反饋來看,判定“異常值”并沒有一個透明的、標準化的規則。環保部門提供的判定為異常值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如“監測設備維護”“生產設備低負荷”等等。
“以燃煤發電企業為例,環保部門往往以《燃煤發電機組環保電價及 環保設施運行監管辦法》(發改價格[2014]536號)中提及的“由于不可抗客觀原因導致環保設置不正常運行...可免于罰款”為由,表示無法對企業進行任何處理。而企業聲稱的“不可抗客觀原因”,是否提前向環保部門報備?我們不得而知。在現有的數據平臺上,這一部分數據并沒有公開,公眾和環保組織無從監督,從而給企業推脫責任提供了可乘之機。”
——環保NGO綠色和平項目工作人員
【難題三】重點監控企業名單如何管住所有的排放?
根據媒體記者的采訪和環保工作者的反映,一些污染嚴重、周邊居民反復投訴的企業,并沒有在公開實時排放數據之列。如今年5月,攝影師盧廣用鏡頭記錄下來了江蘇省徐州市利國鎮的多家嚴重污染的鋼鐵企業。這些企業規模并不小,然而翻查環保部公布的2014年、2015年國家重點監控企業名單,僅一家企業在列。
一位關注企業大氣污染物防治的學者也提到,一些規模并不算特別大的企業,由于缺少治污設施,排放的污染物濃度更高,對環境的危害也相當巨大。
即便是在名單中的企業,也存在不公開數據的情況。我們對河北和江蘇2014年重點監控企業公開數據的調查發現,分別有6家和42家企業在2014年內,沒有公開實時排放數據。2015年已過去一半了,但包括唐山冀東啟新水泥有限責任公司等在內的多家國控企業尚未按照規定在平臺上公開數據。
以上兩種現象,形成了公開數據做得好的企業受到更嚴格的監督,而不公開數據的企業可以逃避監管的狀況。長此以往,企業便失去信息公開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