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探索環保信用體系建設
2014-07-09 11:29 分類:國內資訊 來源:中國環境報
江陰蘇龍熱電有限公司一年拿到環保補貼3000多萬元,但環保設施投入約3億元,設施一年運行維護費用超過5000萬元。
南通觀音山環保熱電有限公司一年凈利潤2000萬元~3000萬元,但為了環保設施升級提標改造至今總投入1億元,一年的運行維護成本增加了2000萬元。
這是記者在江蘇省兩家熱電公司聽聞的“小賬本”。環保投入如此巨大,收益在哪里?企業是如何算這筆賬的?記者日前來到這兩家公司進行了實地走訪。
守信激勵 失信懲戒
“成為綠色企業,提高了公司在金融機構的評級水平,對我們的母公司在香港上市、增發債券等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海關通關、商檢、邊檢等手續方面也能享受優先待遇。”江陰蘇龍熱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徐志強說。
“2012年,由于煙塵超標問題,公司信用等級由藍色降為紅色,銀行即將停止貸款,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這對公司觸動很大,我們迅速查明原因實施整改。”南通觀音山環保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濟坤說。
這都是江蘇省運用環保信用杠桿產生的效應。
“通過開展環保信用體系建設,將污染源企業納入這一體系,建立環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讓環保信用變成企業的無形資產,為綠色企業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讓失信企業一處失信、處處受制。”江蘇省環保廳法規處調研員龔志軍表示。
2013年,江蘇省環保廳率先在全國制定出臺了《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標準和評價辦法》,并會同江蘇省信用辦制定出臺了《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及信用管理暫行辦法》,對企業的環保信用記錄和信用信息收集、報送及審核制度等內容做了規定,明確了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的適用范圍、評價原則、指標體系、等級劃分、結果應用、獎勵及聯動懲戒等措施。同時規定所有指標采用百分制,定量打分考核。
環保信用評價指標由污染防治類指標、環境管理類指標、社會影響類指標共3類21項組成。其中,僅污染防治類指標就包含“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比對監測和數據有效性審核、總量控制、危險廢物安全利用處置、固體廢物利用處置”6個小項。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從高到低依次為綠色、藍色、黃色、紅色、黑色5個等級。
2013年,江蘇全省共有兩萬多家污染源企業參與環保信用評價,共評出綠色等級企業144家,藍色等級企業558家,黃色等級企業158家,紅色等級企業50家,黑色等級企業11家,全部在江蘇省環保業務專網上實行自動評價,共歸集環保信用信息3.5萬條,評價過程全部留痕。
試點單位各有創新
江蘇省環保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地區主要包括常州、南通、江陰及蘇州工業園區,各地在完成年度試點任務的基礎上,還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探索。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環保信用審查和信用承諾試點單位,當地環保部門結合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及信用承諾,探索建立了社區環境理事會制度,由社區居委會主任任理事長,6位居民、13家重點企業代表以及環保部門和一家第三方咨詢機構代表為常任理事,暢通了信息溝通渠道,有效緩解了相關矛盾糾紛。
江陰市則在執行全省統一標準的基礎上,針對非國控企業增加了地方指標,要求核定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噸的企業及其他有監控要求的企業必須安裝廢水排放IC卡管理系統,嚴格控制總量排污。
“為了讓企業重視IC卡管理,我們增加了是否按要求安裝IC卡設備這一指標。為促進企業美化廠容廠貌,我們增加了廠區環境是否優美這一指標。”江陰市環保局副局長沈天星介紹說。
南通市環保局則與物價部門協作,試點實行差別水價政策,對通過中水回用實現零排放的綠色企業免征污水處理費,對紅色、黑色企業在現有水費基礎上每噸加收0.3元、0.5元污水處理費。2013年,南通市及下轄的7個區(縣)都執行了差別水價。
今年,南通市將考慮根據現有的物價水平,進一步加大懲罰性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幅度,同時努力爭取差別電價政策試點。此外,南通市環保局還將與市經信委協作配合,把企業環境信用評級結果應用到有序用電方案中,優先保障綠色企業用電,對紅色、黑色企業采取限電、斷電措施,將黃色以下的高能耗、低產值企業作為有序用電的首限對象。
評價結果關乎信貸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江蘇省環保廳不僅將企業環保信用信息用于環保系統內部工作,也通過與其他行業主管部門、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協調,走出了一條運用環保信用體系對企業進行環境管理的新路。
其中,綠色信貸政策的成效最為顯著,江蘇省環保廳與省銀監局、省信用辦共同建立了全省環保信用信息統一共享平臺,通過經濟手段,讓企業自覺履行環境治理的主體責任。
同時,2013年,江蘇省環保廳在撥付污染防治引導資金時,也根據信用報告、信用承諾規定,對環保信用差的企業和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
此外,江蘇省多地還與人民銀行實行聯動,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執行不同的信貸政策。以江陰市為例,對黃色等級企業不再安排與原產品、技術和污染水平相同重復建設的信貸資金,對紅色等級企業不再新增貸款,并逐步壓縮原有信貸規模,對黑色企業則收回貸款。2013年,江陰的企業因被評為黃紅黑等級而壓縮的信貸資金達數十億元。2012年和2013年兩年,連云港市紅色以下企業信貸規模下降了80%,而藍色以上企業信貸規模增加了200%。
在建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環境管理機制的同時,江蘇還引入了企業降級和修復制度,將信用修復與對企業實行動態管理掛鉤,根據企業環境行為變化情況對其環保信用等級進行動態調整。在企業環保信用管理系統中公開修復流程,做到每一項指標的修復都有證明材料支撐,有據可查。
今年,江蘇將制定并出臺企業環保失信嚴重程度分類規范及“黑名單”公示實施等辦法,推動在全省環保領域實施,對環保信用不同等級的企業采取不同政策,進一步放大環保信用杠桿效應。
南通觀音山環保熱電有限公司一年凈利潤2000萬元~3000萬元,但為了環保設施升級提標改造至今總投入1億元,一年的運行維護成本增加了2000萬元。
這是記者在江蘇省兩家熱電公司聽聞的“小賬本”。環保投入如此巨大,收益在哪里?企業是如何算這筆賬的?記者日前來到這兩家公司進行了實地走訪。
守信激勵 失信懲戒
“成為綠色企業,提高了公司在金融機構的評級水平,對我們的母公司在香港上市、增發債券等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海關通關、商檢、邊檢等手續方面也能享受優先待遇。”江陰蘇龍熱電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徐志強說。
“2012年,由于煙塵超標問題,公司信用等級由藍色降為紅色,銀行即將停止貸款,公司面臨資金鏈斷裂的風險,這對公司觸動很大,我們迅速查明原因實施整改。”南通觀音山環保熱電有限公司總經理鄒濟坤說。
這都是江蘇省運用環保信用杠桿產生的效應。
“通過開展環保信用體系建設,將污染源企業納入這一體系,建立環境守信激勵、失信懲戒機制,讓環保信用變成企業的無形資產,為綠色企業拓展生存和發展空間,讓失信企業一處失信、處處受制。”江蘇省環保廳法規處調研員龔志軍表示。
2013年,江蘇省環保廳率先在全國制定出臺了《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標準和評價辦法》,并會同江蘇省信用辦制定出臺了《江蘇省企業環保信用評價及信用管理暫行辦法》,對企業的環保信用記錄和信用信息收集、報送及審核制度等內容做了規定,明確了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的適用范圍、評價原則、指標體系、等級劃分、結果應用、獎勵及聯動懲戒等措施。同時規定所有指標采用百分制,定量打分考核。
環保信用評價指標由污染防治類指標、環境管理類指標、社會影響類指標共3類21項組成。其中,僅污染防治類指標就包含“污染源在線自動監控、污染源監督性監測、污染源自動監控設備比對監測和數據有效性審核、總量控制、危險廢物安全利用處置、固體廢物利用處置”6個小項。企業環保信用評價結果從高到低依次為綠色、藍色、黃色、紅色、黑色5個等級。
2013年,江蘇全省共有兩萬多家污染源企業參與環保信用評價,共評出綠色等級企業144家,藍色等級企業558家,黃色等級企業158家,紅色等級企業50家,黑色等級企業11家,全部在江蘇省環保業務專網上實行自動評價,共歸集環保信用信息3.5萬條,評價過程全部留痕。
試點單位各有創新
江蘇省環保信用體系建設試點地區主要包括常州、南通、江陰及蘇州工業園區,各地在完成年度試點任務的基礎上,還結合當地實際進行了探索。
蘇州工業園區作為環保信用審查和信用承諾試點單位,當地環保部門結合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及信用承諾,探索建立了社區環境理事會制度,由社區居委會主任任理事長,6位居民、13家重點企業代表以及環保部門和一家第三方咨詢機構代表為常任理事,暢通了信息溝通渠道,有效緩解了相關矛盾糾紛。
江陰市則在執行全省統一標準的基礎上,針對非國控企業增加了地方指標,要求核定年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大于10噸的企業及其他有監控要求的企業必須安裝廢水排放IC卡管理系統,嚴格控制總量排污。
“為了讓企業重視IC卡管理,我們增加了是否按要求安裝IC卡設備這一指標。為促進企業美化廠容廠貌,我們增加了廠區環境是否優美這一指標。”江陰市環保局副局長沈天星介紹說。
南通市環保局則與物價部門協作,試點實行差別水價政策,對通過中水回用實現零排放的綠色企業免征污水處理費,對紅色、黑色企業在現有水費基礎上每噸加收0.3元、0.5元污水處理費。2013年,南通市及下轄的7個區(縣)都執行了差別水價。
今年,南通市將考慮根據現有的物價水平,進一步加大懲罰性污水處理費的征收幅度,同時努力爭取差別電價政策試點。此外,南通市環保局還將與市經信委協作配合,把企業環境信用評級結果應用到有序用電方案中,優先保障綠色企業用電,對紅色、黑色企業采取限電、斷電措施,將黃色以下的高能耗、低產值企業作為有序用電的首限對象。
評價結果關乎信貸
經過多年探索和實踐,江蘇省環保廳不僅將企業環保信用信息用于環保系統內部工作,也通過與其他行業主管部門、金融機構之間的溝通協調,走出了一條運用環保信用體系對企業進行環境管理的新路。
其中,綠色信貸政策的成效最為顯著,江蘇省環保廳與省銀監局、省信用辦共同建立了全省環保信用信息統一共享平臺,通過經濟手段,讓企業自覺履行環境治理的主體責任。
同時,2013年,江蘇省環保廳在撥付污染防治引導資金時,也根據信用報告、信用承諾規定,對環保信用差的企業和項目實行了“一票否決”。
此外,江蘇省多地還與人民銀行實行聯動,對不同信用等級的企業執行不同的信貸政策。以江陰市為例,對黃色等級企業不再安排與原產品、技術和污染水平相同重復建設的信貸資金,對紅色等級企業不再新增貸款,并逐步壓縮原有信貸規模,對黑色企業則收回貸款。2013年,江陰的企業因被評為黃紅黑等級而壓縮的信貸資金達數十億元。2012年和2013年兩年,連云港市紅色以下企業信貸規模下降了80%,而藍色以上企業信貸規模增加了200%。
在建構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環境管理機制的同時,江蘇還引入了企業降級和修復制度,將信用修復與對企業實行動態管理掛鉤,根據企業環境行為變化情況對其環保信用等級進行動態調整。在企業環保信用管理系統中公開修復流程,做到每一項指標的修復都有證明材料支撐,有據可查。
今年,江蘇將制定并出臺企業環保失信嚴重程度分類規范及“黑名單”公示實施等辦法,推動在全省環保領域實施,對環保信用不同等級的企業采取不同政策,進一步放大環保信用杠桿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