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2fu9d"><option id="2fu9d"><wbr id="2fu9d"></wbr></option></th>

    <th id="2fu9d"><option id="2fu9d"><acronym id="2fu9d"></acronym></option></th>
    <center id="2fu9d"><em id="2fu9d"><track id="2fu9d"></track></em></center>
      <code id="2fu9d"><em id="2fu9d"></em></code>

      1. 當前位置:資訊 > 國內資訊 > 院士稱南京部分郊區不宜種菜 土壤鉻污染最嚴重

        院士稱南京部分郊區不宜種菜 土壤鉻污染最嚴重

        2012-05-18 09:04 分類:國內資訊 來源:現代快報

                院士稱南京部分郊區已不宜種菜

          重金屬污染土壤,鉻污染最嚴重,鉛和銅次之

          只有干凈的土壤,才能生長出干凈的食物,然而,現實不容樂觀。糞便污染、煙霧、酸雨、灰霾天的多重夾擊,讓土壤深受其害,南京一些種植區由于重金屬污染嚴重,甚至已經不適宜種蔬菜了……昨天,中科院院士趙其國、周志炎和滕吉文做客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以“地球和人類”為主題作報告,從不同角度和市民分享了他們的科研成果。

          □現代快報記者 胡玉梅

          土壤病了

          部分郊區菜地污染嚴重,應發展生態建設

          “現在,農田土壤復合污染加劇,工業場地和礦區土壤污染更加突出,我們現在提出來要把一些在城市里面的工業企業退出主城區,遷往工業園區,這個叫退城進園,退二進三,現在很多城市都在進行。”作為土壤專家,趙其國院士對目前嚴峻的土壤污染現狀深感擔憂,要謹防土壤中的重金屬污染通過食物鏈、居住環境進入人體,危害我們的健康。

          化工廠舊址不能直接蓋房

          “某些化工企業搬遷后,土壤不經檢測治理就蓋房子,在研究中,我們曾發現某些搬遷工廠土壤在1米深的地下,重金屬污染仍然非常嚴重,如果人們直接在這樣的土壤上蓋房子,在小區中活動,重金屬污染將會通過日常生活侵入人體,帶來健康問題。”趙其國在接受采訪中透露,南京部分郊區的種植區土壤污染相對嚴重,已經不適合種植大米、蔬菜果品等農產品,這些土壤應該以生態建設為主,慢慢修復受傷的土壤。

          近些年,南京的科研院所對南京城郊菜地的重金屬污染都有深入研究。調查中發現,城郊部分菜地存在鉻、銅、鉛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鉻污染最為嚴重,鉛的污染次之,銅的污染程度較輕;青菜、大蒜、韭菜、蘆蒿、油菜五種蔬菜鉻和鉛的含量均是根>莖葉,而銅的分布則是根 南京灰霾天已占全年2/3

          前天下午,“颮線”橫掃江蘇蘇北,雷暴、大風和冰雹突然襲擊,一幅“末日大片”的景象讓人擔憂。對于最近的“詭異”天氣,趙其國說,這和全球氣溫的升高有密切關系。“從1900年到2000年,全球的平均溫度增加了0.6℃。”盡管看上去數字不大,但帶來了更多的極端天氣,“暴雨狂襲的比例增加了2%~4%。”

          由于氣溫的升高,有科學家認為,2050年海水可能會入侵上海,究竟入侵面積多大,目前還不好說。“據調查,上海的海平面30年上升了115毫米。”

          除了氣候異常,灰霾天也越來越多。有研究顯示,在南京,灰霾天已占到全年的三分之二左右。趙其國說,造成灰霾天的禍首,是小到不能再小的懸浮顆粒物PM1,這類微小顆粒物的危害很大,它們能夠進入人體的肺和呼吸道。“普通口罩根本防不住它們,嚴重影響人類的健康。”

          地球動蕩

          全球已經進入強震活躍期

          昨天,中科院院士滕吉文在《動蕩的地球》講座中坦言,全球已經進入了強震活躍期,目前全世界都在與地震打“時間差”,建立預警系統。

          地球調成“振動狀態”了?

          滕吉文說,從目前的規律看,全球每年發生大概5萬次左右的大小地震,但是進入2000年以來,地震更加頻繁了。滕吉文舉例說,2000年11月14日,昆侖山口出現8.1級地震;2008年5月12日,汶川發生8.0級地震;2010年1月13日,海地發生7.3級地震……“特別是2004年蘇門答臘9.3級特大地震的發生,打破了全球范圍內近50年來未發生過8.5級大地震的異常平靜,這標志著全球范圍內已進入強烈地震活躍期。”滕吉文說。

          每個縣都要建地震臺

          地震究竟能否預報?滕吉文說,國際上也有爭議。目前認為預報最成功的例子就是我國遼寧海城的大地震。1975年2月4日19時36分,我國遼寧海城發生7.3級地震。震前,地震部門根據觀測到的一系列異?,F象,于2月4日凌晨6時報告省政府,使絕大多數居民在震前撤離了住宅區,這是全球預報強地震最成功的一次,也是第一次,是世界公認的。

          周志炎坦言,地震有周期性,但是不規律,預報非常困難。“地震發生時,先到來的是上下震動的P波,而后是水平運動的S波到來。如果能夠利用P波和S波出現的時差,來進行地震預警,即便只有幾十秒鐘,也能減少不少損失。”滕吉文透露,因此,國家地震局正計劃在全國再增加3000個地震臺(網),保證全國每個縣城至少有一個臺(網),一旦遇到突發狀況,及時發出預警。

          全球升溫

          一片銀杏葉揭示全球變暖

          “活化石”銀杏的葉子、果子會伴隨氣候的變化而變化。昨天,中科院院士周志炎給大家揭開了銀杏的秘密。

          周志炎說,恐龍稱霸的時期,是各種銀杏最為繁復的時期,各種形態的葉子都有,果實也不一樣。后來,由于氣候的變化,銀杏漸漸長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周志炎向大家展示了1.7億年來銀杏葉和果實的變化,可以看出,銀杏的葉子越來越小,而果實卻越來越大。“侏羅紀時期,銀杏葉有我們成人巴掌那么大,葉片有很多分裂,但漸漸的,銀杏葉子的分叉越來越少,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有點像小扇子。”

          周志炎說,銀杏葉子的氣孔密度會隨著氣溫和二氧化碳濃度變化。由于目前全球氣溫變暖,二氧化碳濃度增高,所以銀杏葉的氣孔密度也在增多,葉子的形態也稍有變化。但現在全球整體處在小的間冰期里,氣溫比遠古時代還是要低很多,所以,銀杏葉與遠古時期相比還是要小很多,果子則大很多。
        (責任編輯:蔣琪、莊紅韜)

        上一篇:四部委發文要求城鎮飲用水源地三年內全達標

        下一篇:云南陸良傾倒鉻渣案7人獲刑 被認定涉污染環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