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安全關鍵靠政府
2014-06-04 09:55 分類:國內資訊 來源:中國環境報
“中國城市供水應建立政府主導下的專業化運營管理體系,‘甩手’給市場是要出問題的。”清華大學環境學院飲用水安全教研所教授張曉健日前在出席2014華衍水質論壇暨水專項課題研討會時表示,當前國內供水行業正在遭受兩端擠壓。一方面,我國水源不同程度受到污染,短期內水質難有根本性的改善;一方面,新的水質標準要全面得到執行,公眾對水質的要求正在不斷提高。
供水安全面臨哪些挑戰?
水源不再安全,水廠硬件跟不上,新國標實際達標率不高
張曉健表示,我國供水水源以地表水為主,但是目前地表水水源有1/3不能穩定滿足水源地水質標準。他解釋說:“可能多數時間是合標的,但難免會出一些問題。”
住建部2009年針對水質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全部公共水廠中,原水水質不能穩定達到水源地水質標準的水廠有2566個,涉及供水規模1.47億噸/天,涉及人口1.9億。“重點城市水源達標率總體上在下降。城市規模越大,飲用水源區域大,保護難度大,水源污染也就相對更為嚴重。”張曉健說。
而在供水設施方面,硬件也不“給力”。自來水廠升級改造滯后的問題非常突出。據張曉健介紹,國內供水企業仍以常規處理工藝為主。“傳統工藝的去除對象為粘土類顆粒物和病原微生物,對溶解性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
相關統計顯示,供水深度處理工藝雖然在國內得到迅速推廣,但整體比例仍然偏低。2009年,應用深度處理工藝的有43個水廠,2012年,增加至96個水廠。相對于4000多個水廠的總量,這一進展堪稱“龜速”。
與此同時,水廠設施老化的問題也很嚴重,眾多“90前”水廠面臨嚴峻挑戰。比如,福建省有八成的供水水廠是2000年前建成的,一半左右在1990年前建成的。“按原標準建設的水廠不能滿足水源水質惡化和水質提高的要求。”張曉健說。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提出106項指標,已于2012年開始全面實施,目前的執行情況如何?張曉健的回答并不非常樂觀:“企業和地方自報合格率高,但實際水平偏低,同時缺乏有效監管和必要的水質信息公開。”
如何應對供水高風險?
中央要加大監管力度,地方要落實監管任務
污染事故頻發威脅城市供水安全,這是對地方政府的嚴峻挑戰。對此,張曉健表示,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都要有所作為,“中央是加大力度,地方是落實任務”。要加大中央政府的供水安全監管力度,落實地方政府作為確保飲水安全行政責任主體的監管任務。
首要緊迫的任務是加快推進水質信息公開。“這項工作很緊迫,力求真實、準確。”張曉健表示,同時要加強科學引導,正面回應公眾對水質的質疑,變壓力為工作的動力。
其次是加大更新改造力度。他建議對因為水源污染造成出廠水不達標的,增設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環節。“如果是管理的因素,則要限期整改,并且通報懲處。”
第三,針對環境污染高發的態勢,要加大應急供水能力建設?,F實的因素是我國處于突發環境事件高發期,產業布局和水體污染風險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供水企業必須面對突發污染的威脅,加強風險管理和應急能力建設,包括水源水質風險分析、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應急處理設施、應急預案等。
政府主導 專業運營
深化供水體制機制改革是關鍵,建立區域性自來水公司,發展政府向企業購買公共服務
“實際上最大的問題還是體制問題。”張曉健并非單純地反對市場化,而是強調要明確供水具有保障民生的市政公用事業屬性,要明確政府主導下的專業化運營管理體制和產業發展政策。
港華集團高級副總裁孫云峰表示,誰來提供供水服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還是機制管理的問題。孫云峰說,監管缺位是最大問題。“雖然我國有市政公用事業管理的意見,但在市場化過程中,不同地方政府在監管意愿和水平上的差異較大。”
在他看來,市場化和水質事件并沒有直接關系。“反倒是很多國有的供水企業普遍存在冗員、資產陳舊、運營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
針對供水運營管理機制建設,張曉健表示,首先,要打破基于地域的市場分割,建立大市場的區域管理模式。“現在是按照行政區劃,市縣鎮分級,存在數量眾多的小自來水公司,這是無法實現高水平和高效率的。”張曉健說,對于小城市和縣鎮,應建立區域性的自來水公司,整合資源和管理,實現高水平和高效率。
其次,要改革財政政策,改變現在政府定價、企業自負盈虧的基本模式。張曉健說,就是這個自負盈虧出了問題。“將來要發展為政府向企業購買公共服務的模式,那合理的價格是多少錢就應該和企業以合同方式約定,水價不足部分由財政補貼部分補足,解決因價格不到位企業導致的企業持續發展問題。
對此,孫云峰深有感觸:中國供水領域的最大問題恐怕就是水價。“水價不足,補貼也沒有定數,我認為這是政府缺位的問題。” 根據城市供水條例和價格管理辦法,如果是企業自行投資的項目,收益率可以達到8~12%,特別是在還貸期,可以允許達到12%。“但現在放眼全國,沒有哪個地方的水價可以保障企業有這樣法定的合理收益。”
據他介紹,以前供水企業作為事業單位,可以獲取大量的隱形補貼,土地、管網,虧損還有財政補貼,有的供水企業甚至代征了污水處理費但不用上交。這些都是低水價可以維持的重要原因。
供水安全面臨哪些挑戰?
水源不再安全,水廠硬件跟不上,新國標實際達標率不高
張曉健表示,我國供水水源以地表水為主,但是目前地表水水源有1/3不能穩定滿足水源地水質標準。他解釋說:“可能多數時間是合標的,但難免會出一些問題。”
住建部2009年針對水質的專項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城市全部公共水廠中,原水水質不能穩定達到水源地水質標準的水廠有2566個,涉及供水規模1.47億噸/天,涉及人口1.9億。“重點城市水源達標率總體上在下降。城市規模越大,飲用水源區域大,保護難度大,水源污染也就相對更為嚴重。”張曉健說。
而在供水設施方面,硬件也不“給力”。自來水廠升級改造滯后的問題非常突出。據張曉健介紹,國內供水企業仍以常規處理工藝為主。“傳統工藝的去除對象為粘土類顆粒物和病原微生物,對溶解性污染物去除能力有限。”
相關統計顯示,供水深度處理工藝雖然在國內得到迅速推廣,但整體比例仍然偏低。2009年,應用深度處理工藝的有43個水廠,2012年,增加至96個水廠。相對于4000多個水廠的總量,這一進展堪稱“龜速”。
與此同時,水廠設施老化的問題也很嚴重,眾多“90前”水廠面臨嚴峻挑戰。比如,福建省有八成的供水水廠是2000年前建成的,一半左右在1990年前建成的。“按原標準建設的水廠不能滿足水源水質惡化和水質提高的要求。”張曉健說。
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提出106項指標,已于2012年開始全面實施,目前的執行情況如何?張曉健的回答并不非常樂觀:“企業和地方自報合格率高,但實際水平偏低,同時缺乏有效監管和必要的水質信息公開。”
如何應對供水高風險?
中央要加大監管力度,地方要落實監管任務
污染事故頻發威脅城市供水安全,這是對地方政府的嚴峻挑戰。對此,張曉健表示,中央和地方兩級政府都要有所作為,“中央是加大力度,地方是落實任務”。要加大中央政府的供水安全監管力度,落實地方政府作為確保飲水安全行政責任主體的監管任務。
首要緊迫的任務是加快推進水質信息公開。“這項工作很緊迫,力求真實、準確。”張曉健表示,同時要加強科學引導,正面回應公眾對水質的質疑,變壓力為工作的動力。
其次是加大更新改造力度。他建議對因為水源污染造成出廠水不達標的,增設預處理和深度處理環節。“如果是管理的因素,則要限期整改,并且通報懲處。”
第三,針對環境污染高發的態勢,要加大應急供水能力建設?,F實的因素是我國處于突發環境事件高發期,產業布局和水體污染風險在短期內無法得到根本性的消除。供水企業必須面對突發污染的威脅,加強風險管理和應急能力建設,包括水源水質風險分析、應急備用水源建設、應急處理設施、應急預案等。
政府主導 專業運營
深化供水體制機制改革是關鍵,建立區域性自來水公司,發展政府向企業購買公共服務
“實際上最大的問題還是體制問題。”張曉健并非單純地反對市場化,而是強調要明確供水具有保障民生的市政公用事業屬性,要明確政府主導下的專業化運營管理體制和產業發展政策。
港華集團高級副總裁孫云峰表示,誰來提供供水服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關鍵還是機制管理的問題。孫云峰說,監管缺位是最大問題。“雖然我國有市政公用事業管理的意見,但在市場化過程中,不同地方政府在監管意愿和水平上的差異較大。”
在他看來,市場化和水質事件并沒有直接關系。“反倒是很多國有的供水企業普遍存在冗員、資產陳舊、運營管理水平低下的問題。”
針對供水運營管理機制建設,張曉健表示,首先,要打破基于地域的市場分割,建立大市場的區域管理模式。“現在是按照行政區劃,市縣鎮分級,存在數量眾多的小自來水公司,這是無法實現高水平和高效率的。”張曉健說,對于小城市和縣鎮,應建立區域性的自來水公司,整合資源和管理,實現高水平和高效率。
其次,要改革財政政策,改變現在政府定價、企業自負盈虧的基本模式。張曉健說,就是這個自負盈虧出了問題。“將來要發展為政府向企業購買公共服務的模式,那合理的價格是多少錢就應該和企業以合同方式約定,水價不足部分由財政補貼部分補足,解決因價格不到位企業導致的企業持續發展問題。
對此,孫云峰深有感觸:中國供水領域的最大問題恐怕就是水價。“水價不足,補貼也沒有定數,我認為這是政府缺位的問題。” 根據城市供水條例和價格管理辦法,如果是企業自行投資的項目,收益率可以達到8~12%,特別是在還貸期,可以允許達到12%。“但現在放眼全國,沒有哪個地方的水價可以保障企業有這樣法定的合理收益。”
據他介紹,以前供水企業作為事業單位,可以獲取大量的隱形補貼,土地、管網,虧損還有財政補貼,有的供水企業甚至代征了污水處理費但不用上交。這些都是低水價可以維持的重要原因。